本站瀏覽

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

三生石典故


園澤法師與三生石:
另作「圓規」,唐代杭州惠林寺的主持,和西湖十六遺蹟之一的三生石有關。有關他的記載見於宋朝文學家蘇東坡的《僧圓澤傳》

《僧圓澤傳》中記述:唐代隱士李源,住在慧林寺,和主持園澤交好,互為知音。兩人相約去四川峨眉山遊玩,園澤想從道長安,從北部陸路入川。在李源的堅持下,兩人從從長江水路入川。在路上河邊遇到一個懷孕三年的孕婦。園澤看到這個孕婦就哭了,說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願意走水路,因為他註定要做這個婦人的兒子,現在遇到了就躲不開了。他和李源相約在13年後杭州三生石初相見。當晚園澤圓寂,孕婦也順利產子。十三年後,李源如約來到三生石,見到一個牧童唱到「三生石上舊精魂,賞月吟風莫要論;慚愧情人遠相訪,此身雖異性長存。」李源與之相認,牧童說他就是園澤,但是塵緣未了,不能久留,唱到:「身前身後事茫茫,欲話因緣恐斷腸。吳越江山游已遍,卻回煙棹上瞿塘。」唱完就離去了。

三生石就在杭州西湖,位於與飛來峰相連接的蓮花峰東麓,是西湖十六遺蹟之一。該石高約10米,寬2米多,峭拔玲瓏。石上刻有「三生石」三個碗口大小的篆書及《唐 圓澤和尚三生石跡》的碑文,記述「三生石」之由來。石上多唐、宋時的題詞石刻,大多已不可辨認,只有元至正元年(1341年)秋九月太史楊瑀、翰林張翥等人的題詞仍清晰可見。

三生是佛教用語,指前生,今生和來生。圓澤和三生石的傳說與佛教輪迴思想有關。

此故事最早見於唐袁郊《甘澤謠•圓觀》,僧人的名字叫圓規,而非園澤。亦見於明末張岱《西湖夢尋•三生石》和清初古吳墨浪子《西湖佳話•三生石跡》。宋朝文學家蘇東坡的《僧圓澤傳》流傳最廣,也題刻於西湖三生石上。林清玄亦作《三生石上舊精魂》, 根據的就是蘇東坡的版本。

補充:
緣覺之慧,即是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,亦名十二支、作十二緣起,是眾生涉三世而輪迴於六道次第之緣起。
緣覺觀十二因緣,覺悟真空之理,其間有三種因緣:一約三世明十二因緣,二約二世明十二因緣,三約一念明十二因緣。
謂無明等展轉感果名因,互相由藉為緣,三世相續,無間斷。
三世相續無間斷者,謂由過去世無明、行為因,感現在世識乃至受,五者為果;
由現在果,起愛、取、有三者,為現在因;
由現在因,感未來世生、老死之果,如是循環,無間斷。
十二緣起,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。十二因緣是無明(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)、行(造作諸業)、識(業識投胎)、名色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、六入(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)、觸(出胎與外境接觸)、受(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)、愛(對境生愛欲)、取(追求造作)、有(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)、生(再受未來五蘊身)、老死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。以上十二支,包括三世起惑、造業、受生等一切因果,周而復始,至於無窮。
法華經安樂行品曰:「菩薩摩訶薩,觀一切法、空,如實相、不轉倒、不動、不退、不轉,如虛空,無所有性。」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。

根據道教文化
理論概述有關人死後去陰間的過程
相傳人命終死亡之後,會有陰間的捕快,也就是黑無常和白無常前去勾出人的魂魄帶進鬼門關,再由陰間的四大使者,也就是牛頭馬面,把亡靈帶到陰曹地府,接受陰間大法官十殿閻羅們的審判,最後再決定亡靈是可以進哪一道繼續輪迴,或是上天去享福,或是再次投胎為人或者某種動物,或是被打入傳說中的十八層地獄去受苦。

人死後在陰間的行走的路線
相傳人死後去陰間的過程中第一關過了鬼門關,便要踏上一條叫黃泉的必經之路,路的兩邊盛開著一種極其艷麗的花,這種花只見花開不見綠葉,地球人稱它為彼岸花,這條路要走很久很久,到了路的盡頭便有一條叫忘川河的小河,河上有一座叫奈何橋的石橋,橋的對岸有一個叫望鄉臺的土臺,望鄉臺邊有個叫孟婆亭的小亭子,有個叫孟婆的人,在那裡守候並遞給每個經過的路人一碗孟婆湯,喝下孟婆湯讓人忘了一切。
忘川河畔還有一塊石頭,叫三生石,它記載了每個人的前世、今生和來世。
過了奈何橋,在望鄉臺上看最後一眼人間,然後進入陰曹地府。

【第一關:鬼門關】
相傳人去世後,先由陰間快捕黑白無常帶走三魂六魄,交由牛頭馬面帶至鬼門關。
鬼國的必經關卡。
諺云:「鬼門關,十人去,九人還。」鬼門關前有十六大鬼,傳說閻羅王專門挑選了一批惡鬼來此鎮山把關,他們對劣跡斑斑、惡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盤查得格外苛刻、嚴格,不使一個矇混過關。
生前無論是達官貴人,還是平民百姓,誰來到這裡都必須接受檢查,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-路引,這是人死後到鬼國報到的依據。
路引長3尺,寬2尺,是用黃色的軟紙印做的,上書「為豐都天予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備此引,方能到地府轉世升天」。
同時,路引上面蓋有「陰司城隍、豐都縣府」三個印章。
凡是人死後入殮或火化時燒掉它,就會隨靈魂來到地府。

【第二關:黃泉路】
過了鬼門關,接下來就是一條長長的黃泉路。人的魂魄到陰間報到要走很長一段路,過很多的關,因此,黃泉路可以是對這些關和路程的總稱,也可以單指這條名叫黃泉路的路。
在黃泉路上有火紅的彼岸花,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,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」火照之路」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,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。

人的陽壽到了就會死,這是正常的死亡,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過鬼門關,過了這一關人的魂魄就變成了鬼,另外,黃泉路上還有很多孤魂野鬼,他們是那些陽壽未盡而非正常死亡的,他們即不能上天,也不能投胎,更不能到陰間,只能再黃泉路上遊盪,等待陽壽到了後才能到陰間報到,聽候閻羅王的發落。

【第三關:三生石】
奈何橋邊有塊青石叫三生石,石身上的字鮮紅如血,最上面刻著四個大字「早登彼岸」傳說它記載著每個人的前世、今生和來世,前世的因,今生的果,宿命輪迴,緣起緣滅,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。
千百年來,它見證了蕓蕓眾生的苦與樂、悲與歡、笑與淚,該了的債,該還的情,三生石前,一筆勾銷。

【第四關:望鄉臺】
望鄉臺,也就是孟婆和石頭所在的土高臺,是在橋以前的,而不是在橋之後。望鄉臺又稱「思鄉嶺」,在這裡,可登臺眺望陽世家中情況,於是這裡成了鬼魂遙望陽間的窗口和活人與死人聯絡感情的聖地。
傳說人死後,「一天不吃人間飯,兩天就過陰陽界,三天到達望鄉臺,望見親人哭哀哀。」
鬼魂去地府報到前,對陽世親人十分掛念,儘管鬼卒嚴催怒斥,還是強登望鄉臺,
最後遙望家鄉,大哭一聲,才死心塌地前往「陰曹地府」。
「望鄉臺上鬼倉皇,望眼睜睜淚兩行。妻兒老小偎柩側,親朋濟濟聚靈堂。」
望鄉臺被傳說這亡魂最後一次向陽世親人告別的地方。又傳說陰間望鄉臺建造甚奇,上寬下窄,面如弓背,背如弓弦平列,除了一條石級小路外,其餘儘是刀山劍樹,十分險峻。
站在上面,五大洲、四大洋都可以望見。最初望鄉臺設在第一殿,因包老閻羅原執掌第一殿,由於他過於慈悲,憐憫屈死,屢放還陽伸雪,被降調第五殿,司掌叫喚大地獄並十六誅心小地獄。

【第五關:忘川河】
又名「三途河」,橫在黃泉路和冥府之間,河水呈血黃色,裡面儘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,蟲蛇滿布,腥風撲面。
當然,為了來生再見今生最愛,你可以不喝孟婆湯,那便須跳入忘川河,等上千年才能投胎。
千年之中,或會看到橋上走過今生最愛的人,但是言語不能相通,你看得他,他看不得你;
千年之中,你看得他一遍又一遍的走過奈何橋,喝過一碗又一碗孟婆湯,雖盼他不喝孟婆湯,卻怕他受不得忘川河中的千年煎熬之苦;千年之後,若你心念不減,還能記得前生事,便可重入人間,尋找前生最愛的人。

【第六關:孟婆湯】
孟婆湯又稱忘情水或忘憂散,一喝便忘前世今生。孟婆在奈何橋頭發放孟婆湯,而不是橋上給人發湯的。
每個人都要走過奈何橋,孟婆都要問是否喝碗孟婆湯,要過奈何橋,就要喝孟婆湯,不喝孟婆湯,就過不得奈何橋,過不得奈何橋,就不得投生轉世。
陽間的每個人在這裡都有自己的一個碗,碗裡的孟婆湯,其實就是活著的人一生所流的淚,因為每個人活著的時候,都會落淚:或喜,或悲,或痛,或恨,或愁,或愛......,孟婆將他們一滴一滴的淚收集起來,煎熬成湯,在他們離開人間,走上奈何橋頭的時候,讓他們喝下去,忘卻活著時的愛恨情愁,乾乾淨淨,重新進入六道,或為仙,或為人,或為畜。
不是每個人都會心甘情願地喝下孟婆湯。因為這一生,總會有愛過的人不想忘卻。
孟婆會告訴他:你為她一生所流的淚都熬成了這碗湯,喝下它,就是喝下了你對她的愛。來的人眼中最後的一抹記憶便是他今生摯愛的人,喝下湯,眼裡的人影慢慢淡去,眸子如初生嬰兒般清徹。
喝過孟婆湯,能忘掉塵世間的苦與愁,哀與樂,只要喝了她的湯藥,前世今生的宿怨便會忘得乾乾淨淨,來世重新為人。
牽掛之人,痛恨之人,來生都將形同陌路,這種讓人相見不識這湯就叫做孟婆湯。

【第七關:奈何橋】
「過奈河橋頭,一去不回頭」。
橋分三層,上層紅,中層玄黃,最下層乃黑色,愈下層愈窄愈加兇險無比,生時行善事的走上層,善惡兼半的人走中層,行惡的人就走下層。
河裡面儘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,那些溺水而死的鬼魂,總是在橋樑上下或左右橋頭,為自己尋找替身者,以便使自己能夠托生而轉世。
走下層的人就會被鬼魂攔住,拖入污濁的波濤之中,為銅蛇鐵狗咬噬,受盡折磨不得解脫。

過完奈何橋便可通往六個去處,即是進入六道輪迴:
天人道、修羅道、人道、畜生道(也叫旁生道)、惡鬼道,地獄道。
其中,天人、阿修羅、人道屬於上三道,而畜生、惡鬼、地獄則屬於下三道。
至於去哪個道,是根據亡靈生前所做善惡的業績來分門別類。
善業多的往往會被分配到上三道,惡業多的往往被分配到下三道。
人死後去陰間的過程並不通用於所有人,修行為善之人如果功德圓滿的,命終後會跳過陰間這一過程,直接蒙佛接引去西方極樂世界;而作惡多端的大惡之人可能也會跳過陰間這一過程,因業力牽引往往會直接被打入地獄。
看完了流傳超過千年的 「傳說」雖然 科學無法證實,但仍然一直影響著人心,所有人不斷的好奇、恐懼著...

https://youtu.be/1c3xUV1Ls7o

1 則留言:

  1. https://yktu3397845.blogspot.tw/2017/12/blog-post_44.html
    三生石典故

    回覆刪除